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在第一波旺季刚刚来临之际就下终端出货平庸的论断显然为时过早。
1月10日,CNPV太阳能电力公司则在中国山东省完成了价值2500万美元的太阳能发电项目,该项目会生产7兆瓦的太阳能电力。法国、西班牙、捷克和其他欧洲国家也在减少对太阳能电力行业的支持。
这家中国公司专门生产光伏太阳能发电机组,可以把太阳能转换为电能。欧洲之所以要削减补贴,是因为其预算赤字已达到历史高点,而且国内还存在针对该政策的政治阻力,因为有人认为这种补贴的受益对象首先是像英利这样的外国生产商。无独有偶,包括尚德太阳能电力公司和江西赛维LDK太阳能公司在内的其他中国太阳能企业都计划在2011年将产量进行两位数的扩张。彭博社新能源财经(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驻北京的分析师应俊(Jun Ying)说: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尚德公司的首席商务官安德鲁毕博(Andrew Beebe)说,他们打算通过扩大在美国和其他市场的销售来减少对欧洲市场的依赖,2009年,来自欧洲的销售额占了尚德公司总收入的74%。
1月6日,中电光伏公司签订合同,计划在南京火车南站的屋顶上安装7兆瓦的太阳能发电机组。英利公司的财务总监李宗炜说,随着全球需求的增长,英利公司的产能翻了一番,工厂展开全年365天、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运转,我们出售各种型号的产品。未来两年当一些重要市场规模缩小的时候,美国,加拿大,中国与日本这些主要的区域仍然有增长的潜力。
2011 Marketbuzz报告提供了三种对于未来五年需求,供给与价格的预测方式。以产值来看,2010年光伏产业全球营收达到820亿美金,相较于2009年营收400亿美金增幅105%。至于厂商出货成绩,2010年前二大电池厂商为尚德电力(Suntech Power)与晶澳太阳能(JA Solar),紧随其后的是第一太阳能(First Solar)。2010年日本与美国市场的增长非常迅速,年成长分别达到101%与96%。
就短期而言,之后两年的政策环境对于整个光伏产业仍然占有决定性因素。图1.2010年全球光伏按区域别市场份额另从产量来看,2010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20.5GW,较2009年9.86GW有显着增长,其中薄膜电池产量占据总产量13.5%份额。
供过于求的局面导致了2010年晶硅组件出厂价下降了14%,但是相较于2009年下降38%的幅度相对较小。以区域别来说,中国大陆与台湾的电池厂商继续扩大市场份额,目前已占全球总电池产量59%份额,在2009年49%基础上增长10%。总体来说,2010年超过100个国家为光伏产业需求的迅猛增长做出了贡献。潜在的过剩产能与已计划的补贴的削减结合在一起将是对整个产业的挑战。
表1.2010年前十二大电池厂商排名注:基于自制电池产量以MW计2010年前八大多晶硅制造商年产量为145,200吨,前八大硅片制造商占据全球硅片产量的45%。其中欧洲地区光伏市场规模为14.7GW,占据全球81%的需求。欧洲区域前三大光伏市场国家依序为德国、意大利与捷克共和国,此三国家市场规模共计12.9GW。关于价格,Solarbuzz预估未来的五年组件的出厂价格也将会较2010年水平再下降37%-50%幅度。
根据Solarbuzz最新年度光伏市场报告2011 Marketbuzz,2010年全球光伏市场安装量达到18.2GW,相较于去年增幅139%。此外,虽然赶在年中补贴政策削减之前的安装会使得意大利与德国在2011年上半年的需求强劲,电池制造商的产能扩充也将使得2011年至2012年期间供给充分。
2010年,全球前五大光伏市场国家为德国、意大利、捷克共和国、日本与美国,这五个国家占据了全球80%的需求王斯成对记者透露,中国将在近期内在西部6个省区建设13座太阳能光伏电站。
另外还有光伏应用产品,比如城市太阳能路灯、城市景观等商业化市场。目前中国大部分多晶硅生产商电耗达180千瓦时/公斤-200千瓦时/公斤,公斤单位成本高于50美元。国内组件产能翻番就在全球光伏投资受日本强震而被再度点燃引擎之际,启动国内制造盛宴的同时也存在产能过剩的忧虑。而目前一半依赖进口的多晶硅厂商在2-3年内也将实现自给自足,意味着国内多晶硅产能还将扩大一倍。据悉,晶澳产能从 2009年的500MW扩张到1.5GW,无锡尚德从700MW扩张到1.2GW,阿特斯、英利等公司产能也都扩张了一倍以上。而曾经命悬进口的国内多晶硅产量也有了飞速提升。
在昨天召开的一年一度的半导体、平板显示及光伏产业盛会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教授级高工王斯成公布了针对国内百余家光伏企业深入调研的结果:去年底大陆晶体硅电池的制造产能已膨胀至21GW,中国一年的生产能力已超过2020年的累计装机目标。2月下旬,国内最大多晶硅和硅片供应商保利协鑫就曾宣布,计划投资177亿港元,今明两年内在现有2.1万吨多晶硅产能的基础上扩充至6.5万吨,这几乎达到中国现有多晶硅的有效产能总和。
两组悬殊数据的背后,是国内光伏产业难以绕过的需求困境。而另一光伏巨头江西塞维也传出旗下多晶硅业务下半年赴港上市的消息。
按照《报告》设计的发展路线,到2020年,中国累计光伏安装量在2020年前需达到60GW,2030年达到230GW。技术存在瓶颈昨天,中国光伏产业联盟(CPIA)和国际半导体设备材料产业协会(SEMI)发布的《2011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报告》还显示,中国大陆晶体硅电池的制造产能在2011年还将从21GW进一步扩大至30GW。
记者此前从国际太阳能光伏展会现场也看到,不少并无光伏技术储备的鞋帽企业也纷纷加入光伏阵营。但王斯成对记者坦言,现在只有3家企业在电耗、成本、物料回收等方面达到先进水平。但与如此扩张速度不相匹配的是,尽管目前多晶硅生产装备国产化率已达到70%,高端生产设备和基础材料仍基本依靠进口。今年政府将继续支持农村电气化,去年安装水平是15MW,目前我国有300万无电人口,十二五要求解决100万户,并到2020年完全解决。
另一个支持方向是继续拓展去年安装量为6MW的通信、工业领域。从2007年开始,我国就保持世界第一大光伏生产国的位置,去年共生产了8GW,全球一共16GW,发货量占全球比重达到50%。
王斯成告诉记者,就组件生产规模看,去年全球排名前十三位的组件商中,中国占据了85%。前者占全球比重50%,后者却只占3%。
比如多晶硅生产环节的氢化炉、电池板的自动焊接机、高纯石英坩埚等,我们的核心技术与国外同行相比仍有差距。据悉,2003年国内 93%的多晶硅依赖进口,2007年、2009年仍分别有89%、80%需要进口,去年一年直线飙升到了有半壁江山可以实现自给的生产水平。
排名第一的德国去年占全球安装量的47%,达到7GW,而中国只有500MW,95%的产品出口到国外。据王斯成介绍,目前只有徐州中能、重庆大全等3家企业生产环节达到先进水平,比如徐州中能的成本控制在20美元/公斤,多晶硅公斤单位耗电120千瓦时,副产品四氯化硅也能实现回收循环。据王斯成介绍,由于去年全球安装量增加了100%,国内组件产能也随之翻番。但构想中的蓝图仍是雄心勃勃。
王斯成告诉记者,今年国内光伏安装量要求超过1GW,也就是较去年翻番。国内装机量较小与占全球比重50%的出货量相比,中国光伏装机量的攀升就显得颇为龟速。
据悉,与第一批金太阳示范工程不同,因国家提高了补贴额度,每年增加100亿元财政投入,参与第二批工程的太阳能应用企业可以获得10%的收益率。据悉,中国有实际产能的多晶硅生产商总数有20-30家,但整体技术水平呈现耗电大,成本高。
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光伏安装量占全球总量的份额约为2%,去年仅仅上升了1个百分点。一个是制造出口,一个是国内安装。
评论留言